网站首页
  • 宏达集团
  • 品牌荣誉
  • 集团动态
  • 集团成员
  • 研究中心
  • 营销服务
  • 行业领域
  • 联系我们
    • 二维码
    • 微信
    • 微博
  • 企业视频
  • 从1994年至今,我们始终坚持稳步发展,一步一脚印
    踏踏实实前行。通过不懈的努力来打造中原明星企业形象

    在路上 || 在路上 || 第一篇 蹉跎岁月

    [ 时间:2017-05-11 点击:1681 ]

    在路上 || 在路上 || 第一篇 蹉跎岁月


    九曲黄河,自皑皑雪原一路东来,虽千折而不移其志,历万险而终持其行,广纳百川,不拒细流,日夜不息,终成泱泱。
    位于黄河滩区的宏达集团,禀承着母亲河勤劳勇敢的品格,于艰难中排难,从无路中寻路,胼手胝足,披荆斩棘,踏平坎坷,始成大道。
        一路艰辛,一路歌。宏达集团公司创始人、董事长、党委书记尚广强,二十多年如一日,扎根黄河滩上,扶贫济困,带领身边群众致富先进事迹先后引起县、市、省三级媒体争相报道,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。为响应上级政府要求,积极发挥先进模范带头引领效应,弘扬社会正能量,宏达集团新媒体将开辟大型人物专栏——《在路上》,通过故事连载形式,为大家介绍宏达集团公司董事长尚广强22年艰苦创业,带领群众脱贫致富那些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。本期《在路上》,我们将为您推出《蹉跎岁月》,将让我们一起走近尚广强,了解他的成长经历。

    第一篇 蹉跎岁月

      艰苦岁月,往往不堪回首,只因为它承载了太多的成长苦楚,令人铭刻在心。
        1956年冬季的一天,一阵婴孩的哭啼声从豫北黄河滩边传来,它打破了原阳县韩董庄乡荒庄村上空的宁静。那一年,中国经济百废待兴,农民还未全部解决温饱问题,全国还有很多贫困人口,尚广强就出生在那个年代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政府对黄河大堤北侧盐碱地、芦苇荡进行土壤改良,荒庄村群众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,村民扶老携幼,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乡,整村村民搬迁至现在的杨厂村。
    月是故乡明,1960年村上组织了一批劳动力到现在的荒庄村原址上搭建茅草屋,村上搭起的几十座芦棚,全部用的都是泥土和芦苇。就这样陆陆续续直至1961年,大部分村民返回荒庄居住,每家只有一间屋,不管男女老幼都挤在一间不足三十平米的芦棚里,可想而知那个年代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。

    拳拳孝心 冒雪寻药救慈父

      到了七十年代,由于交通、自然条件的客观限制和群众思想观念的束缚,黄河滩区贫穷面貌依旧未改变。尚广强一家老小九口人,劳力少,生产队分的口粮根本不够填饱肚子,在村里是穷得出了名。提起老尚家,能掉两行泪。尚广强父亲又常年有病,身患高血压、心脏病、关节炎,当时温饱都难以解决,让父亲到正规的医院治疗更是天方夜谭,想都不敢想。生活上的压力使父亲的病情每况愈下,只能是找村医用偏方来医治。一次,村医告诉尚广强说:“用瓦松能治疗高血压。”为给父亲治病,尚广强跑遍附近的村子寻找瓦松。1975年11月20日,他打听到原武西街一所老房子上有瓦松,当时天空正下着大雪,他徒步十几里地才到达西街,在征得房主同意后,尚广强不顾寒冷和湿滑直接爬了上去。农村的住房都是简陋的,当他摘下瓦松正准备下房时,房顶瓦片被踩滑,“哗啦”一声连人带瓦从房顶滚落下来,他重重的摔在了地上。裂开的瓦片犹如锋利的刀刃,划伤了他的双手和脸庞,鲜红的血液从伤口处涌出,染红了瓦松,让人看到感到怜悯万分。房主得知他摘瓦松是为父亲治病后,不但没有指责,还给他包扎伤口,他对尚广强说:“孩儿啊!你是个孝子,房子的事你不用管了,赶快回去给你父亲治病吧。”当父亲和母亲看到受伤的他和那带血的瓦松,不禁泪流满面。那年,尚广强只有19岁。在给父亲治病的几年里,他为了缓解家中经济负担,一有空就到村前村后挖生地,听老人说用猪心配朱砂煮着甜吃可以治疗高血压和心脏病,他就到韩董庄生猪屠宰点用攒下来的钱买猪心,尽一切努力和可能来延续着父亲的生命。

     

    历经坎坷 塑造坚韧品格

      七十年代,黄河滩区群众烧饭的主要原料是干柴和树叶,冬季异常的寒冷,连树上落叶早早都被大家捡光了。尚广强家中生活本就是缺吃少穿,如何把不多的粗粮煮成熟食又成了难题。1971年,在万般无奈之下,父亲联系焦作煤矿的朋友,含泪让他和本家侄子尚道楼到煤矿去拉煤。那时尚广强才15岁,为了生计,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尚广强和尚道楼,在腊月初三天寒地冻的早晨,带上母亲蒸的窝窝头,他们两人一人拉了一辆人力车踏上了漫长的拉煤路。焦作冯固煤矿距离荒庄村九十公里,再苦再难,也难不倒尚广强他们,饿了就啃点窝头,渴了就喝点凉水,来回路程一共180公里!八百公斤煤炭!让他们足足走了三天三夜!夜是漆黑的,路上的寒风冷漠无情,吹在脸上如刀割,挡不住年少广强回家的脚步,他知道,他们每人拉的不只是四百公斤煤,是命!是一家老小的命!全家人要靠这些煤炭生火做饭和取暖。咚!咚!咚!深夜是谁在敲门?是娃儿回来了!负重拉煤步行将近一半公里,老尚夫妇看到像掉了一层皮的孩子后,不禁心疼的嚎啕大哭!
        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自己辛勤的努力和默默付出,早年的艰苦生活历练了尚广强坚韧不拔、不怕苦、不服输的性格,为他日后的创业奠定的坚实基础。

    家境突变 逆境中坚强成长

        尚广强的父亲是一个典型的河南汉子,和蔼而又严厉,艰苦的生活已经压得他直不起了腰,繁重的生活压力使得他平时很少和孩子们交流谈心。1978年正月初四,他们家还有一些细粮,勉强能吃顿饺子,饭后,父亲对尚广强说:“孩儿呀,俺身体不好,你是咱家老大,家里的啥事以后就指望你了,一定要扛住啊!”尚广强说:“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!”父亲接着说:“不是我让你干啥你干啥,而是你以后要领着几个弟兄一起干!”短短几语之后,家里的煤油灯的煤油快要烧干了,尚广强带着两个瓶子到路西找给村里开拖拉机的吴焕钦,想看看能不能倒点柴油,到他家几分钟后,父亲旧疾突发,尚广强听到家人在街里大喊他的名字,立刻跑回了家,他们兄弟几人把父亲往县医院送,太突然,一切都太突然,在半路上,尚广强的父亲撒手人寰,留下了是数不尽的牵挂。谁也不曾料到,父亲和尚广强的几句短暂交谈,最后竟成了最后的遗言。
    面对突如其来的塌天大祸犹如晴天霹雳,全家哭天不应,叫地不灵,陷入极度悲痛和绝望之中,望着父亲冰冷的遗体,尚广强擦干眼泪,强忍心中悲痛,找到当时的大队支书吴焕亭,哭诉说明情况,吴支书听后也深感意外,当即安排村民刨了两棵村大队的梧桐树,为他父亲做了一口薄棺,仓促料理完父亲的后事,家中仅剩下四十斤余粮,三间土坯房,还有四千元的外债。在以后的日子里,他们一家依靠亲戚、邻里的接济勉强度日,这期间荒庄村吴斗文、吴斗占、吴焕国,高成见等人经常帮助他们。

    报恩乡梓 大爱之心初养成

      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人穷志不短。22岁的尚广强挑起了家里的重担,他立志不管克服多少困难,都要带领姊妹几人和老母亲活出一个样子来。维持生计成了头等大事,尚广强每年都要往返焦作拉煤十几次,又利用农闲时间带着弟兄几人拉土,人工脱坯、烧砖,烧成砖最快也要两个月,拉的煤,烧的砖除自己生活和建房用之外,大部分卖掉以换取微薄的收入来贴补家用。
        在家境状况稍微好转后,他就怀着感恩之心,帮助村上和附近的弱势群体解决生活困难。1987年腊月21日晚上,尚广强来到本村一户困难户家里,走进那低矮的小屋,老人闻声揉了揉昏花的眼睛,问道:“这么晚了你还来看我呀?”尚广强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100元钱:“钱也不多,要过年啦,您和婶子买几斤肉,要是还有困难,您说一声,我再想办法。”高吉宗、闫仁富,以及韩董庄赵老三等人都多次得到他的帮助,从1981年到1994年十几年里,尚广强向困难家庭的资助金额高达15万元,帮扶俨然已经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。
   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。尚广强从贫苦中一路艰辛走来,正因为经历过,他深知其中不易与艰辛,所以,他真心想让身边更多的人摆脱贫困,才有了日后扶贫救济的事迹。
    下期连载预告——《第二篇 艰苦创业》

    返回上级